Tuesday, September 29, 2020

现代化需要阳明心学

现代化带来中国的迅速发展, 但价值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。很多人由此徬徨, 也有很多人回归传统文化寻求灵感。中国历史悠久, 文化遗产丰富, 但主要还是儒学各门派系延绵二千年, 近数百年升起的王阳明心学更是多受青睐。阳明心学是一门人生哲学, 有三个核心概念:心即理、致良知、知行合一。

心即理是心学的基础, 是指心的本体自然知道天理, 不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寻求。因为本体知天理, 所以心自然有良知, 也是说人人自然有良知。良知是指知善知恶, 心天生就有这个能力。心即理不是科学结论, 而应该是心学的信仰。

致良知是心学的目标, 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良知办事, 知善为之, 知恶去之, 使个人逐步走向极善, 成为圣人。知善知恶容易, 为善去恶则困难, 因为后者需要具体行动, 需要做工夫, 不是每个人都会或愿意去做的, 只有通过不断磨练才会产生这个意愿和掌握这种能力。

知行合一是心学的磨练方法, 阳明先生强调知和行的一致性、不可分割性, 知是行的开始, 行是知的完成。知道应做的, 就马上去做;不应做的, 就不做; 做错了的, 立刻改正。如果知而不为, 则不是真知。良知就像一面镜子, 越使用越明亮, 越能自然地指引人的行为。

儒学经常混用人欲和私欲两个概念, 其实同指私人欲望, 虽然合理的人欲被归为天理。私欲本身分二部分, 合法和非法的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 合理人欲范围不断扩大, 私欲范围则不断缩小, 特别是非法私欲范围。因此良知的善恶范畴也必须随时代而更新。例如古人认为饮食是合理人欲, 美食是私欲。而现在认为自费美食是合理人欲, 公费美食才是私欲并且非法和应该制止。

心学的一个争议是它的维心主义性质。自然哲学大都是唯物主义的, 而所有能经得时间考验的人生哲学都是唯心主义的。儒学的错误是试图去解释物理世界, 而自然哲学的错误是试图去垄断人生世界的解释。人生和自然是二个不同的世界, 有交叉, 更有许多不同, 需要不同的理论。所以我不认为这争议值得看重。

那么阳明心学是否经得起现代化的挑战呢?只有通过实践检验。